返回

唐颂进行曲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早朝,孔老大人罢官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的金黄……

    此时,金钟响,玉磬鸣,已到了早朝时刻。

    孔老大人好涵养——眼看着一干同僚朝官走得差不多了,这才放下筷子,由那个漂亮的跟班儿手里接过了新沏的龙井香茗。

    揭开青花细瓷的碗盖儿,那么不急不躁,慢条斯理地撇着茶叶沫子,缓缓地呷上一口。

    三个同桌的官人,可没有他老人家的好涵养,“朝服”早就穿戴好了,只是老大人不招呼,谁也不便潛越先行。

    “耐住点性子,迟不了!”

    孔老大人总算开了金口:“官家昨儿晚上在”养珍阁“(许敬宗专门为唐皇李渊打造的珍藏各种珍奇,包括美女)许敬宗新进献的10名西域美女那呆了多半宿,瞧着吧,今儿早朝八成儿起不来,有得磨蹭,还早着哩!”既然官居“不倒”,自然有他的火候功夫。经他老人家这么一提,位几位官人这才心里一块石头落下地,相继地端起了茶碗。

    喝了两口热茶,孔老大人这才想起来还没“净脸”。当时有人伺候着银盆打水,洗漱一净,接下来六名侍从搭成一面肉墙,取过了他的一品“官诰”——鹤袍玉带。真就像戏台上那般模样,三四双手,侍候着他老人家一个人,总算换上了官衣。

    衣服换好了,总该走了吧?

    不!还有一会子好磨蹭。

    频频眨动着一双灰白色的花花“寿”眉,孔老大人那张长方形的“目”字脸上,气色阴沉。

    这才聊到了正题上。

    “今天这个早朝……”

    目光抬起,直视向对座的张公瑾:“弘慎,我叫你给杨侍郎传杨照杨大人传的话,你带到了没有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张大喇叭翻着一双肿泡眼:“去过他府上,不过……杨大人玉体欠安,在帐子前面说不了几句……糊糊涂涂,也不知道他老听进去没有……”

    孔老大人“哼”了一声,慢吞吞地说:“自从公孙大人附上出事后,我最担心的就是他,他的性子太刚,眼前这个场合,有眼睛的人,都应该看看清楚,何必呢,犯得着吗,劝他忍着点儿……

    你明白我的意思吧!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卑职明白。”

    “老大人想要侍郎不说话?太晚了!”说话的王顺,小个子,留着八字胡,湖南人,任职户部,官位郎中。由于尚书李蒙的官位不保,人心动摇,因此“见风转舵”,伺机托庇于孔老大人,俾冀老大人之羽翼保住原来官位,这几天尤其走得特别热乎。

    听了他的话,孔老大人吃了一惊。

    “怎么回事?”

    “卑职昨天才听说,王顺抱拳回话说:“杨大人的折子已经上去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啊!”

    “杨大人的折子,不仅参了刘公公一本,便是对右相许敬宗也颇有微词。”

    “坏了!”孔老大人为之瞠目结舌:“他到底还是忍不住……坏了事了……这两天因为我没有上朝,偏偏就有了这种事……这可怎么是好?”

    张公瑾怔了怔,红着脸说:“杨照大人的官声很好,平素很少说话,说不定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知道什么?”孔老大人摇头叹息道:“刘老相阁、谢老相阁、韩老尚书这些人哪一个官位不比他大?如今又怎么样了?几次‘廷杖’——有眼睛的人都应该瞧出来了,官家那里,如今是不许人再说话了……”

    几句话,说得各人透心发凉,面面相觑,作声不得。

    “看起来,他这个侍郎是做不下去了!”

    忽然,孔老大人眼角涌出了热泪:“丢官事小,今日早朝这一顿棍杖,只怕便要了他的性命……却是何苦来哉?”

    张公瑾“唉呀”一声,面色苍白地道:“既是这样……老大人……您老要救他一救……”

    “难……”难!......老大人木讷说道:“我与他三十年交情,还用你来关照?只是这一次怕是帮上不他的忙了……早些时候刘瑾已代传官家的话,要我少管闲事……这话当然不是官家说的,我当然知道是谁说的,你们也知道是谁说的……”

    外面来人催,孔老大人的八抬大轿已经备好——他是几个特准“紫禁城”乘轿的年老重臣之一,舆驾可以直抵“太和殿”,不受干涉。

    其他各人可就不同了,在宫门之前“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”,往后还有好一阵子路途要走。

    当官的并非事事如意,一本难念的“官经”,可不是人人都能念得下去,酸甜苦辣,五味俱全,个中滋味,便只有他们自家心里有数了。

    早朝

    孔捷达不幸言中。

    兵部侍郎杨照告人不成,害了自己。诏责削去侍郎官职,廷杖“午门”。

    大学士李东阳、王博跪请不准,再请为刘瑾挡了驾。当廷传刑,押潘照赴午门,即刻执行。

    一片金风,飘下了桐叶几许。

    时令深秋,殿檐下,乍见燕子似裁衣……

    一溜子校尉吆喝声中,潘侍郎直押午门,出御道东侧,那一片青石板地,便是行刑

早朝,孔老大人罢官(2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